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距今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摄影在很长时间里饱受争议,传统的艺术家一方面惊叹摄影快速准确的写实能力,一方面担忧摄影对传统绘画的冲击。
相对于摄影,绘画有悠久的历史,在平面造型的方式方法、表现语汇等方面,有许多可资借鉴甚至直接取用之处。
19世纪40年代,摄影家首次用镜头对准外部世界时,对于无所凭籍的摄影家来说,绘画上的规范和审美定势是他们安顿被摄对象和组织照片画面的可靠途径。
画意摄影(Pictorialism),兴盛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画面刻意营造一种绘画效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对一些摄影师有启示作用。
他原是一位画家,1853年起开始钻研摄影,将绘画的构图方式、表现手法、创作原则移植到自己摄影作品中,被冠以”艺术摄影之父“的美誉。
代表作《人生的两种选择》中,作者模仿画家拉斐尔名画《雅典学院》,但其中人物全由真人模拟,具有强烈的情景特色。
他是雷兰德之后专注于画意摄影的实践者之一,同时,也是著名摄影理论家。和雷兰德一样艺术摄影,他也是一名画家,但不满足于雷兰德情景式摄影,觉得缺少表现力,他特将“情节”引入自己的创作,以荷兰风俗画为照片的基本样式,进行创作实验,他也被认为是印象派摄影奠基人。
照片弥漫着19世纪浪漫主义感伤情调,画面表现一个少女即将离世,一家人的哀痛之情。画面上的四个人物,身姿形态各不相同,但相互和谐,故事完全作者想象的,却使照片兼具摄影、绘画、戏剧的效果,形成独特的表现力。
静物、闲适小品一直是西方绘画的重要门类,摄影向绘画靠拢,静物和小品不可避免成为摄影师们的创作题材。
早期画意摄影作为一种倾向于古典审美的流行时尚,在19世纪80年代逐渐退出主流摄影。画意摄影在此时期受到来自摄影圈内部的种种非难,讽刺它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附庸品。
随着自然主义摄影流派的兴趣,画意摄影逐步退出历史的潮流,但其独特的摄影语言,依然为诸多现代摄影师提供手法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