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摄影发展史,自摄影术诞生以来,摄影由最开始的绘画辅助工具,逐渐演变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其中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摄影器材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涉猎领域不断外延,摄影理论体系也在探索和形成之中。
[1]在丰富其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关于现今纷繁复杂的摄影类型,划分的标准众说纷纭,在此从摄影表现方式将其划分为两大类: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并分析两种摄影类别的各自特点和两者的重叠性,探索其划分的意义所在。
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色调等手段来表达主题并获得其艺术形象。拍摄者根据艺术创作构思,运用摄影造型技巧,经过暗房制作的工艺程序,制成有艺术感染力的照片。这类摄影作品通常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性,在拍摄摄影对象时不以真实性为绝对前提,在摄影成像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动,从而使之带有艺术审美和个人情感的主观意愿。艺术摄影的历史发展在所有摄影类别用途中最为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分支众多,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广告摄影等等,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摄影知识理论体系中亦是如此。艺术摄影成为主流派别之一主要是因为摄影师的双重身份导致。追溯到摄影术的起源是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而成的画匣子,通过光学原理将景物投射到画布上,便于看清巨大景物的比例,这在当时是多数画家普遍用来辅助作画的工具,利用这个画匣子可以使景物更加具象和清晰,而摄影发明人达盖尔就是在作画时注意到了这个画匣子才促成了摄影的诞生。所以最开始的摄影与绘画在本质上有相同之处,即对艺术的追求。
在摄影发展早期阶段,有一些写意派的摄影师会刻意将画面模糊,比如在镜头上直接抹上一层凡士林或附上薄纱,甚至对感光的底片打起主意。
自从摄影技术进入数码时代,无论是在摄影成像的同时,还是摄影成像的后期,对影像进行数字化加工变得更加便捷,创意摄影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摄影与绘画、电脑制作、平面设计等结合,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兴艺术。
摄影术除了具备各种艺术手段,从它诞生之时起,同时也具备记录客观事实的特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摄影的记录特性,也是历史事件,文化生活,社会现状的真实记录,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社会学意义。上升到另一摄影分类的纪实摄影,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的“Documentary Photography”和“Photojournalism”,1940年“纪实摄影”被美国纪实摄影家
多萝西娅兰格定义为反映当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记录人的活动,描绘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制度、习俗等,揭示人类行为的生活方式。在中国,
纪实摄影经过中国本土文化和传统历史内涵的影响和熏陶,在西方发展的基础上又展现出了崭新的生命力。中国纪实摄影流派从传统的艺术摄影中剥离出来的转折点是在1979年,刚恢复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讨论会议上,提出新闻摄影是否属于艺术。新闻当然不等同于艺术,于是在这一群摄影艺术家讨论声中,新闻摄影的队伍被强行脱离摄影家协会,在1983年独立创办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这是纪实摄影流派在中国开始自身独立发展的重大开端。
纪实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精神,这类摄影的取材范围广泛,可以是战地拍摄、历史事件、突发灾害拍摄,也可以是普通化的民众生活,记录社会现象和所见所闻。但无论是何种素材,都体现了摄影者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并影响着观者,通过记录社会现状、民众生活,展现了人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体现了浓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准则。
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由于他们的拍摄目的不同,手法也大相径庭。艺术摄影是在内容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的是摄影师主观意愿和主题表现,摄影作品的成型包括前期制作和后期加工两方面,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注意摆位和摄影技巧,拍摄手法丰富多变,并不拘泥于抓拍。后期制作的强大作用也不容忽视,现在有很多后期制作软件,Photoshop等进行艺术再创造,给予画面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总之,为了达到视觉效果,可以穷尽一切手段。
纪实摄影的拍摄手法与艺术摄影不同,尊重和了解被摄对象,不刻意摆拍,不虚构不修饰,客观记录被拍摄场景,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纪实摄影包括新闻摄影和报道摄影,在创作过程中,被拍摄对象的动作、表情、人与人的关系瞬息万变,唯有用高速快门抓拍才能将那一瞬间的画面定格,这样的作品才能是自然、真实且富有生活气息的,摄影师在主观的希望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再去用光线、构图以及拍摄角度、光圈景深等等一系列调整来呈现被拍摄对象。在此过程中,一定不能主观的要求被拍摄对象自然的状态,在拍摄过程中只能通过自己调整机位、拍摄时间等,因此纪实拍摄更加注重内容的真实性,这也体现了新闻报道传播的价值。
纪实摄影大多出现在新闻传播行业之中,典型特点除了上面提及的真实性外还有就是时效性。新闻所报道的内容通常是当时社会中所暴露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代表性、危害性,如若不及时报道出来暴露于公众面前,那么这些问题和矛盾便迟迟不能解决,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矛盾锐化,引发不可预期的社会动荡。
而艺术类摄影本身属于艺术创作艺术摄影,艺术创作的周期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少则几周多则几年,这都不足为奇,因为艺术摄影师是想通过摄影作品向观看者表达自身主观意愿和情感,而情感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共通的,不会因时间的逝去而不被欣赏和理解,因此艺术摄影并不以时效性为必要要求。[5]法国著名人文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CARTIER-BRESSON,1908年8月22日-2004年8月3日),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决定性瞬间,包涵了纪实摄影的精髓。从时间和空间把握取舍,更加鲜明地突出内容,反映社会生活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场面,反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纪实摄影,看上去简单,但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洞察平凡中的不平凡,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场景,截取最有时代代表性的瞬间。
纪实摄影的社会功能在其英文释义“document”文献文件一词中可以体现,具有信息存储和教育意义。不论是人文摄影还是新闻报道都是将最真实的现象传递给读者,摄影师肩负着向大家传达有新闻价值和教育意义内容的使命,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通过记录不同人群的生活,对大众起到启迪和思考的功能。哲人说思想是生命的芦苇,思想的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地位举足轻重。而艺术类摄影对于教育这方面仅仅是附加值,摄影师更加注重的是创作作品的审美价值,强调的是美学的培养,希望观看者得到艺术层面视觉的直观强烈的感受从而扩宽对美的理解领域和共鸣,这是摄影师与观看者审美感的碰撞与交流。
以上说明的是两种摄影类型侧重点的不同,但同为摄影,两者并非全无共同之处。在摄影作品中,有些作品既带有纪实性又带有艺术性,给摄影类别的划分出了一个难题。这多出现在人文摄影作品中,比如摄影家姜健的照片《主人》中,拍摄的作品主题的确是纪实性内容,但在拍摄手法方面却采用了完全艺术的方式,拍摄对象一律采用正面摆拍,违背了纪实摄影中所要求的抓拍和不干涉拍摄对象的原则。这类摄影被学者公认为是艺术性纪实摄影。在此认为,在纪实性艺术摄影和艺术性纪实摄影的划分中,应从摄影者出发点判断如何分类,若摄影师拍摄目的是记录他所看到的事实现象,那么就应该属于纪实摄影。鉴于它所呈现的艺术性,我们则应用更加包容的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并非纪实摄影就必须不带任何艺术色彩。在学术界,摄影分类分为两派,一类是线性分类,一类是交叉分类,线性分类过于绝对,交叉分类能更加全面的概括摄影种类以及更好地处理摄影作品种类中的重合部分。
摄影分类的意义在于为理论的清晰条理化,更好的把握宏观和微观的尺度。随着大众摄影的普及,摄影种类变得繁多复杂,摄影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充,摄影的理论知识体系也应该不容忽视。将摄影分类更有助于摄影学习者在某一摄影领域耕耘钻研精进,在摄影这一宏观领域系统地把握摄影整体理念和知识体系,在微观角度切入研究不同摄影所需掌握技术。宏观与微观结合,更有助于提高效率和专业方向道路的深入。
比如新闻纪实摄影的科班学生就不必过多的关注摄影的专业美感与造型设计,很多学生认为技多不压身,过多的去注重摄影技巧,光线、构图、影调、色彩,而往往不够重视纪实摄影所需线]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细节刻画能力,人文主义关怀。尽管纪实摄影中形式的重要性不能忽视,但美感的呈现并不应放在第一位。[9]
面对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的评价标准,二者截然不同,不可混淆,比如有人对艺术摄影用纪实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对过多的技术手段加以指责;对纪实作品,有人拿构图,色彩,用光来衡量,忽略其社会意义,这些都是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摄影属性的结果。
当今信息时代,影像文化成为了文化主流形态,作为影像文化基础的摄影,自诞生到现在历史也就仅有一百多年,发展极快,但是摄影分类问题一直是相对滞后的,但同时也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在摄影的发展中,由于没有完整的符合逻辑的分类,出现了定义混乱和概念冲突的问题。摄影分类的完善会极大促进摄影知识理论体系的健全,理论往往走在实践前头,更加有助于实践的指导。只有对摄影类别的本质属性有清晰条理化的认识,避免造成摄影这一学科体系的混乱无序,才能高效的让摄影实践向前发展。[10]
再者,在现今大大小小的摄影展和摄影比赛中,摄影的分类细化可以使比赛更加公正化和专业化,也可以使得观看者范围更加精准。
若摄影不分类,那么参加摄影比赛的作品类型繁多,体现内涵不一,评委也无法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来判断摄影作品的高低好坏,这样下去势必会产生比赛的不公正性,同样也不够专业。参赛作品必须要有一定的共同性性才有比较的意义。对于观赏者而言,想观赏的摄影作品类型都有自己的偏好,因此摄影类型的划分也更有利于观看者更精准的找到自己喜好的摄影作品。
《视觉维度——第七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 编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5.5
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6《中国影像革命》胡武功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11
宿志刚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5《报道摄影》曾璜 著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