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营企业家陈光标展示了由“联合国”下属“基金会”颁发给他的“世界首善”证书。在证书上的“联合国”英文书写错误被发现后,沦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笑话。
陈光标就“世界首善”证书一事回应称,为获证书赞助了3万美元,可能是受骗了,并表示要对骗子提起法律诉讼。涉事“基金会”却表示,证书内容并非由基金会制作,而是陈光标本人提供。
球王会
近年来,“评选经济”风靡各行各业,打着“中华”“全国”等旗号,假荣誉贩卖机构乘虚而入。所谓“入选罗浮宫的唯一中国男装品牌”、“诺贝尔贡献奖”等奖项随即被炮制出来。
今年1月,一家名为“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组织在北京召开了“2013中国医院管理学术年会暨颁奖典礼”。其所颁发的奖项听上去十分权威:“全国十大百姓满意放心医院”“十大百姓用药放心药企”“百姓放心示范药店”。实际全部明码标价,与会300人,发放奖牌321块。交钱有奖。钱到位,还可以领双奖、多奖,愿意花高价,还可“量身定奖”。一次会议,主办方收了将近1000万元。该学会一工作人员表示,学会直属于卫计委。然而,在民政部和国家卫计委均查不到该学会。
记者整理近几年相关报道发现,由此类“非法机构”“临时机构”“不正规机构”评选颁发荣誉的报道一直不断。而这些机构,多为“国家级”。
在医药卫生领域,有“中国名医协会”;在家具建材领域,有“全国高科技产业品牌推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名牌发展协会”;在经济研究领域,还曾出现过“县域经济研究所”——这家工商注册资金10万元的私人机构,曾举办过轰动一时的“全国百强县”排名。
“真假难辨呀!许多都是‘中国’字头,上网查看,还有专门的网站和机构。有些部门说人家是假的,但人家的活动却照常进行球王会。”如此乱象,让被“虚假机构”欺骗过的陕西某企业老总程先生甚是迷惑。
一些山寨评奖机构也将企业“荣誉”诈骗之手伸向了教育领域。今年6月,在由“中国地理协会”主办的“环保之星”全国小学生科技大赛中,仅浙江一所小学就有163名学生获“国家级”大奖——只要学生再交20元,就能拿到一个国家级协会颁发的奖状。
业内人士透露,“21世纪民间艺术传承大师”这类听上去名头响亮、实际上云里雾里的名号,很多时候,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拍脑袋想出来的”。之后,随便弄个组委会,就可以向全国的艺术爱好者发出参评邀请了。为了让这些评选活动具有迷惑性,有的组委会还会临时设计注册一家“官方网站”,在网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包装宣传。
为了逃避监管,这些“山寨”的评奖机构往往有两条生存“潜规则”:注册多在境外;活动过程中不会有账目出现。“在香港注册民间协会比较容易,名称搞得含糊点,然后在内地开展经营活动。”
他们选择注册的都是社会比较关注的行业协会组织,或者是名义上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协会组织,短期就能取得一定社会影响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些社团组织给内地对口行业的著名人士及部分党政机关的领导颁发《聘任书》,聘请其作为社团的“副主席”“名誉主任”“顾问”等职务;在被“聘请”人没有作出任何承诺的情况下,便将被“聘请”人的姓名公开在其所办刊物及宣传品上,并冠以各种职务头衔。
2006年球王会,有媒体曾曝光了一家名为“中国质量诚信促进会”的机构。该机构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给企业颁发奖证,“卖”到2005年10月后便隐退江湖。该协会原业务负责人梅某透露:“通过中介在香港注册个协会,然后租个房子,买几台电脑、(装个)电话和传真,弄个网页,招聘几个业务员,门一关就可以干了。”
梅某介绍,从事这类活动的人都非常“谨慎”,就连协会的普通业务员都用化名,办公的地方也保密。业务员的收入很大部分来自提成,其日常工作是上网搜罗一些公司的联系方式,然后冒用权威部门名义给企业发传真打电线月,浙江省三门县公安局曾捣毁过一个国内罕见的特大诈骗团伙。有1372家浙江中小企业主被骗183万余元。
该团伙的“办公地点”位于原杭州市汽车东站附近的一间简陋出租屋内。几十名男女青年不停地拨打电话,向浙江省中小企业主贺喜入选“全国优秀民营企业”“浙江省诚信经营优秀示范合作社”等评审活动。只要是企业主需要的荣誉,都能得到,不过要付公示费。
“我感觉是那些老板虚荣心作怪,爱面子。有的老板是想通过这种评优获得一种资质,然后去做事情。”24岁的安徽人强传仁说。强是该团伙的小组长,拥有大专学历,曾9个月时间给101家企业评优、11家企业送牌,“创收”14万余元。
为提高“效益”和“安全度”,企业“荣誉”贩卖者还会千方百计找“关系”,如获得一家媒体的支持,请到一些政府部门的人物当“顾问”等。
前文提及的“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就看重这一点,其通过高额报酬邀请相关专家和领导在学会中担任名誉领导,让与会者闻讯而来。“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发放的《会议指南》显示,学会的名誉领导都曾在相关的主管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同时,颁奖仪式当天,这些重量级人物也来到现场助阵。
主办方负责人称,“请领导都是需要费用的。哪个领导出席,到时候给人点儿(钱)。”这样一来,便容易达到“花小钱、赚大钱”的目的。
荣誉造假售假盛行于文艺界,一个突出表现是一些协会组织任意乱发荣誉称号与荣誉职位,用“抛高帽”的办法诱惑一些人缴纳入会费、参展费以及出书费等。
年过七旬、家住广西南宁市郊一间普通民房里的退休工人老刘,就是这样一位“共和国诗勋”“世界民间文艺巅峰人物”“文艺大师”。
据老刘统计,多年来,他累计获得荣誉称号90多次,各类奖项110多次荣誉资质,入编书籍279次。他还身兼多职,是10多家“国字头”的“文艺社团”和“重要组织”的副主席、名誉主席、顾问或名誉理事长。
所幸老刘还算“精明”,十多年来在“荣誉”上仅花费3万多元。每月有将近2000元退休金的他自称“划算”。
在广东肇庆,五旬老教师杜伟新却比老刘走得更远。杜伟新所获的不少奖项,跟老刘所获一模一样。近20年来,除了抽烟和吃饭,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获奖上。这些证书造价不菲,有的要交300元工本费,有的要交2000元定书费,杜伟新将它们视若珍宝。由于“不务正业”,十多年间,他先后从重点中学到普通中学,再到镇中心小学,再到农村小学。岳父说,如今女婿穷得只剩下各种获奖证书了。
2010年,浙江民营企业家、“2009年中国十大经济新闻人物”郜银河因涉嫌诈骗被起诉。郜银河的妻子柴凌英在公安机关的一次讯问笔录中称:“‘中国十大经济新闻人物’是花了钱的,郜银河说花了100万元,我觉得不止这个数。”
“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利润追逐者。”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可达认为,国家对各类荣誉评选等进行了严格规范,然而,一些机构依然热衷于此,关键就在于,有的评奖即使不靠谱也有大把人参与球王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方要虚名、一方得实惠”。
“一些人为了赚钱,专门做那些沽名钓誉者的生意,给人颁奖就像卖白菜。”有业内人士表示。
在安徽合肥、陕西西安、山东德州、四川成都、广西柳州等城市,都存在“荣誉牌匾证书制造”市场,成本低廉、立等可取。制作荣誉牌匾,无需提供任何证明材料,也不关心牌匾内容的真实性。牌匾的样式和材质却是多种多样,价格从30元到150元不等。“即便是联合国颁发的荣誉,只要你想要,都可以给你做出来。”有经营者说。